阿萨姆方言活动:有哪些道具
阿萨姆方言活动里的那些有趣道具
上个月路过社区活动中心,正巧碰见几位阿萨姆裔邻居在筹备方言文化展。看着他们小心翼翼摆弄的那些彩绘鼓、竹编器物,我这个外行人也被勾起了兴趣。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些承载着阿萨姆文化密码的小物件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阿萨姆方言活动的前世今生
根据《印度东北部语言保护白皮书》记载,阿萨姆方言活动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的Bihu节庆。当时村民们用Tokari(竹制响板)和Gogona(牛角号)伴奏,在田间地头用方言传唱农耕故事。如今这类活动已发展出三大类型:
- 节庆类:Bihu春耕节、Magh Bihu丰收节
- 教育类:方言故事会、童谣传习班
- 竞技类:方言辩论赛、民歌擂台
撑起整场活动的灵魂道具
声音的魔法棒——乐器篇
在阿萨姆文化中心2019年的活动器材清单里,Dhol鼓的采购量总是排第一。这种双面山羊皮鼓直径约45厘米,用芒果树干掏空制成。记得去年方言歌会,鼓手大叔单手就能敲出三种音调——咚咚的低音像雨季闷雷,哒哒的高音宛如稻田里的蛙鸣。
会讲故事的手工艺品
阿萨姆邦手工艺发展局认证的Jaapi帽子绝对是最上镜的道具。这种圆锥形竹笠外层糊着桑皮纸,年轻人喜欢在帽檐系上红黄蓝三色流苏。上周末在文化市集,手工艺人现场演示了如何用Muga丝在帽顶绣出方言谚语,金黄色的丝线在阳光下会折射出不同光泽。
道具名称 | 主要用途 | 材质奥秘 | 使用场景 |
Bihuwan披肩 | 舞蹈服饰 | 野生柞蚕丝+茜草染 | 春耕节集体舞 |
Xorai供盘 | 祭祀用具 | 黄铜镶嵌水牛角 | 方言祈福仪式 |
藏着密码本的仪式器物
在方言传承人Nath老先生的工具箱里,有件包浆发亮的Tamul盒总不离身。这个巴掌大的槟榔盒用整块柚木雕刻,盒盖内壁刻着七代人口传的方言变调规则。听说新人学唱古调时,得先对着盒子行触额礼才能开始练习。
容易被忽略的幕后功臣
活动后台常备的Pitha模具绝对算得上隐藏主角。这些雕花檀木模具有个冷知识——不同花纹对应不同方言区的祝福语。比如菱形格纹模具压制的米糕,是专门用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方言区的迎宾礼。
窗外又传来熟悉的鼓点声,社区活动中心的方言角又要开场了。下次路过时不妨驻足看看,那些看似普通的器物上,或许正跳动着古老语言的韵律呢。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