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以前强度怎么看
王者荣耀以前的强度到底怎么看?老玩家熬夜给你唠明白
凌晨2点半,手机屏幕的光打在脸上,我又在训练营里测试第17个英雄的连招伤害。突然想到五年前刚入坑那会儿,根本不懂什么叫"强度",选英雄全凭眼缘——现在想想,当年用庄周打野还能赢,真是匹配机制给面子。
一、强度评判的底层逻辑
2016年的王者峡谷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那时候判断强度主要看三个硬指标:
- 数值怪:基础攻击成长比现在高30%的宫本
- 机制bug:李白大招能吸血的时代
- 操作上限:露娜的月下无限连现在看都头皮发麻
记得有次用改版前的花木兰,重剑一技能蓄满能秒满血后羿。当时伤害溢出是常态,现在策划把爆发伤害砍得跟挤牙膏似的。
时期 | 典型强度表现 | 现在对比 |
S3赛季(2016) | 韩信无兵线偷塔 | 现在偷塔有减伤机制 |
S7赛季(2017) | 干将莫邪四剑秒坦克 | 需要叠满被动才能打同等伤害 |
二、远古版本的野区修罗场
老玩家应该都记得红buff的恐怖——当年射手拿红二级就能单杀战士。我S4赛季的笔记本上还记着:"遇到刘备打野就投,这英雄开大等于无敌"。
1. 打野刀的三次革命
- 初代贪婪之噬:叠满30层加100攻击
- 二代追击刀锋:开始强调攻速加成
- 现在游击弯刀:法师打野终于能玩
最离谱的是S6赛季的肉打野刀,典韦出这个装备站在人群里转圈就能五杀,伤害和承伤数据能同时排第一。
三、中路工具人进化史
熬夜翻自己2017年的战绩图,发现当时玩妲己场均30%输出算及格线。现在?能打25%就算carry了。
中路强度变迁特别有意思:
- 炮台时代(2016-2018):嬴政开大扫射,对面得躲两座塔的距离
- 法刺时代(2018-2020):诸葛亮收割起来比阿轲还吓人
- 工具人时代(2020后):西施王昭君这些控制怪吃香
有个冷知识:早期的安琪拉大招其实是召唤熊,后来改成激光束的时候,老玩家们集体不适应了半个月。
四、边路战神消亡录
现在对抗路都是互相刮痧,以前可是真正的血条消失术现场。我至今记得被三级杨戬狗下无限连支配的恐惧——那英雄当时二技能真实伤害比现在高40%。
几个上古版本的边路怪物:
英雄 | 巅峰时期 | 离谱之处 |
曹操 | S4赛季 | 大招回血不受制裁影响 |
花木兰 | S9赛季 | 沉默杀连招只要0.8秒 |
达摩 | S10赛季 | 一脚上墙能踢出300%伤害 |
写到这里看了眼时间,凌晨3:20,游戏里好友列表全灰。突然想起2018年某个深夜,用改版前的白起在钻石局拿过五杀,那时候他大招还是瞬发位移,现在这英雄已经冷门到像隐藏角色了。
五、射手座次更迭暗流
射手强度的评判标准变化最大。早期看站撸能力,后来看自保能力,现在还得看转线速度。
几个标志性节点:
- 后羿日之塔版本(2019):狂暴一开二打五
- 公孙离雨天皮肤时期(2020):会玩的能戏耍整个峡谷
- 戈娅上线初期(2022):移动射击颠覆走A逻辑
最讽刺的是鲁班七号,从"提款机"变成"团战蒸发器",其实只调整了被动扫射的最大生命百分比伤害。有时候强度就是数值策划笔尖抖一下的事。
窗外开始有鸟叫声,屏幕右下角弹出防沉迷提示。突然发现铠爹的皮肤手感测试还没做完,但手指已经按不动技能键了。这大概就是老玩家的通病吧——总想搞清楚每个版本强度密码,结果发现最快乐的还是S3赛季那个只会亚瑟的新手期。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