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仔派对沈家存照片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2

蛋仔派对沈家存照片事件:一场游戏与现实的意外碰撞

凌晨2:23,我盯着电脑屏幕第N次删改这段开头——这事儿得从上周三说起。当时我正瘫在沙发上刷手游《蛋仔派对》,突然被家族群里二姨转发的消息炸醒:"沈家祠堂照片被做成游戏素材了!"配图里那个青砖黛瓦的建筑,确实和老家祠堂有九分相似。

一、事情是怎么被发现的

沈家是浙南地区常见的宗族,我们这支分布在丽水几个村落。最先发现的是在杭州读大学的表弟,他在游戏里某个中国风地图角落,看到了写着"沈氏宗祠"的牌匾。关键细节在于:

  • 屋檐下挂的红灯笼样式和去年祭祖时新换的一模一样
  • 门口石狮子的残缺右耳(光绪年间被雷劈的)
  • 照壁上"忠孝传家"的题字笔迹

家族微信群里瞬间炸锅。三叔公连夜打电话给文物局工作的远房侄子,七十多岁的六姑婆甚至让我教她下载游戏验证。最绝的是做建筑设计的堂姐,她翻出2018年测绘祠堂的CAD图纸和游戏场景叠图对比,连柱间距都分毫不差。

二、游戏公司怎么回应的

第二天下午,网易的客服邮箱回复了表弟的投诉。我摘录关键信息做个表格:

时间节点 回应内容
首次反馈 称素材来自公开版权库,要求提供建筑权属证明
提交族谱+地方志记载后 承认建模参考了网络照片,但否认刻意复制
第三次沟通 提出"可在地图介绍栏添加沈氏来源说明"

说实话这个处理方案让族里长辈很不满。二伯在群里发了段59秒语音:"我们祠堂又不是迪士尼城堡,怎么能随便让人拿去赚钱?"但年轻人普遍觉得——能上游戏挺酷的。

三、法律上的灰色地带

我咨询了做知识产权律师的同学(熬夜写稿时硬着头皮打了深夜电话),了解到几个关键点:

  • 建筑外观版权在我国确实存在,但需要显著独创性
  • 普通宗祠建筑很难被认定具有足够艺术独创性
  • 如果游戏方确实通过正规素材库购买,追责难度更大

不过同学提到个有趣的角度:祠堂里那些祖先画像、牌位文字如果有特定编排方式,可能构成汇编作品。但六姑婆听完直接否决:"谁家祖宗愿意在游戏里被蛋仔撞来撞去?"

3.1 现实中的相似案例

蛋仔派对沈家存照片

翻资料时发现2021年成都某茶馆也起诉过游戏公司,最后调解结案。更接近的是福建土楼案例:

  1. 《大鱼海棠》取景时获得了永定土楼管委会授权
  2. 但其他游戏使用土楼形象基本都靠"适当改编"规避
  3. 最终形成"商业化使用要授权,普通借鉴不管制"的潜规则

写到这儿突然理解三叔公的愤怒——大企业用土楼要付钱,小祠堂就能白嫖?

四、技术层面的还原度

堂姐给我看了她的专业分析(被迫营业的亲戚真有用):游戏里祠堂的建模精度远超普通场景,连瓦当纹样都高度还原。最可疑的是:

  • 东侧厢房窗户的破洞位置
  • 天井排水沟的独特走向
  • 戏台下方民国时期的加固铁件

这些细节不可能来自公开照片,极可能是有人带着专业设备进祠堂扫描过。家族群开始排查近三年来的访客记录——结果发现去年确有某高校建筑系师生来做测绘,但签的协议里明确写着"仅用于学术研究"。

凌晨3:41分,堂姐在群里发了条消息:"游戏里连我测绘时在梁上画的临时标记点都做进去了..."后面跟着20个抓狂表情包。

五、民间建筑的数字化困境

这事儿暴露个扎心现实:成千上万的宗祠、民居根本不懂怎么保护数字版权。我查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发现:

保护层面 现状
物理保护 80%以上宗祠有专项维修资金
数字版权 仅7.3%登记过建筑外观专利
商业化授权 普遍缺乏标准合同模板

六姑婆今早还念叨:"早知道该把祠堂照片注册成商标的。"但说实话,连省文物局的官网都找不到相关指引,普通村民哪懂这些?

窗外鸟叫了,屏幕右下角显示05:17。家族群最新消息是游戏公司愿意派人和族老当面谈,但二姨转发的"网络时代宗族文化保卫战"公众号文章已经收获82个赞。堂姐私信我说建模文件里连她喝剩的矿泉水瓶都建了模——就放在祠堂门槛旁边。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