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起名叫"王者荣耀",到底算不算违背公序良俗?
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咖啡杯早就见底了。这个问题突然从某个家长群里跳出来,让我想起去年西安那个轰动全国的案例——真有父母给新生儿登记了这个名字。当时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现在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一、先看看法律怎么说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紧接着第一千零一十四条又补了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重点在《姓名登记条例(初稿)》里那个但书条款:"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违反公序良俗的;可能引起性别混淆的;可能造成公众误解的..."
你看,法律给家长划了条模糊的边界。就像小区里"禁止大声喧哗"的告示牌,到底多大算"大声",全看保安怎么理解。
二、那些年被拒绝的奇葩名字
派出所户籍科的张警官跟我吐槽,他们拒绝过的名字能编本笑话集:
- "张总"——怕孩子以后真当老总?
- "李A"——字母当名字不行
- "王@#¥"——这届家长是认真的吗?
但"王者荣耀"这个案例特殊在,它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符号,就是个耳熟能详的游戏名称。2017年西安警方最终予以登记,理由是"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
三、公序良俗的四个判断维度
翻遍法学文献,我发现专家们主要从这几个角度评估:
维度 | 具体表现 | "王者荣耀"案例 |
社会影响 | 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可能助长游戏沉迷的联想 |
文化传统 | 是否符合姓名文化习惯 | 打破"姓+名"传统结构 |
儿童权益 | 是否可能造成歧视或伤害 | 校园霸凌风险待评估 |
时代特征 | 是否反映特定时期价值观 | 带有明显商业文化印记 |
华东政法大学李明教授在《姓名权限制研究》里提到个有趣观点:"当名字成为段子时,本身就构成了对姓名尊严的消解"。
四、现实中的连锁反应
我采访过的小学班主任王老师说,班里要是有个"王者荣耀",每天光是应付其他孩子的起哄就够头疼。"想象下课堂场景——'请王者荣耀同学回答这道数学题',全班肯定笑场。"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孩子未来可能要面对:
- 简历被HR当成恶作剧
- 每次自我介绍都要解释
- 永远和某款游戏的兴衰绑定
五、那些成功登记的特殊名字
其实早有先例突破传统,只是没这么扎眼:
- "杨柳青青"——四字名
- "李不尚书"——谐音梗
- "许多金子"——美好寓意
北京某区户籍科的小刘告诉我,他们内部有本《姓名登记指引》,里面写着"对创意姓名宜采取宽容态度,但需把握三个原则:不违法、不侵权、不恶俗"。
六、起名自由的边界在哪
凌晨四点,窗外开始有环卫工扫地的声音。我突然想起德国那个被判败诉的案例——父母想给孩子取名"柏林",法院认为这会让城市名沦为个人标签。反过来看我们的"王者荣耀",是不是也有点像把商业IP强加给个体?
法律学者张翔在《公序良俗原则研究》中说得透彻:"姓名是个人与社会签订的终身契约,既要保障个性表达,也要维护社会共识。"
咖啡因开始失效,脑子有点钝了。或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我们永远争论"怎样的衣服算不得体",却能在看到具体案例时达成默契。那个叫"王者荣耀"的孩子今年应该上小学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某天放学后,认真地问父母当初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