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母亲拍卖阴阳师小说?一场闹剧背后的文化思考
凌晨两点半,我刷到这条热搜时差点把咖啡喷在键盘上——"安倍晴明母亲拍卖《阴阳师》小说手稿"。这标题党得离谱,但仔细扒拉后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还荒诞。不是梦枕貘的原著手稿,更不是平安时代的文物,而是某位自称晴明后裔的素人作家在二手平台兜售自费出版的同人小说。
事件全貌:从拍卖页面到文化争议
事情始于某鱼平台突然出现的拍卖链接,标题赫然写着"安倍晴明直系母亲创作《阴阳师》原始小说,带晴明幼年秘闻"。商品详情页用仿古宣纸背景,配着模糊的毛笔字照片,标价从888元一路炒到2.3万。直到有网友发现:
- 所谓"手稿"实为2019年打印的仿古籍线装本
- 作者"葛叶晴子"的族谱经不起推敲
- 内容大量抄袭梦枕貘《阴阳师》系列和《今昔物语集》
时间线 | 关键事件 |
7月12日 | 拍卖链接上线,文案强调"葛叶传说新证据" |
7月15日 | 被搬运到推特引发日本网友群嘲 |
7月17日 | 平台下架商品,卖家账号被封禁 |
为什么这种闹剧总能收割韭菜?
我翻着评论区那些"求购真迹"的留言直摇头。这种套路能成功,本质上利用了三个认知漏洞:
1. 神秘主义的致命诱惑
阴阳师文化自带"秘传"、"禁术"、"失传典籍"的滤镜。就像我京都的朋友说的:"哪怕明知是假,看到'晴明母亲'四个字还是会手抖点开。"
2. 同人创作的灰色地带
卖家钻了二创版权的空子——用毛笔字抄写《阴阳师》段落算侵权吗?给角色编个新妈妈违反哪条法律?这种擦边球在ACGN圈早不是新鲜事。
3. 文物诈骗的本土化变种
对比《收藏》杂志2022年曝光的"李白家谱案",套路如出一辙:伪造古法装帧+蹭历史名人+编造传承故事。只不过这次把书画换成了小说。
当我们在追阴阳师时,到底在追什么?
凌晨四点翻完《日本妖怪异闻录》,突然理解这种荒诞背后的文化焦虑。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泛黄纸页上的墨迹,而是那种触摸神秘的战栗感。就像去年上博展出的晴明符咒,明明知道是江户时期复刻品,排队时照样心跳加速。
真正的阴阳师文化传承者反而低调得可怕。去年在大阪遇到位制作晴明结界的匠人,老爷子用和纸编了四十年结界绳,问他秘方时只笑笑:"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把每根线都当成人命来对待。"
窗外天快亮了,热搜早已更新换代。但这场闹剧留下的思考还在——当我们在二手市场抢购"传说"时,京都老铺里那些真正延续阴阳道传统的手艺人,他们的作品正在仓库积灰。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