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春节民俗活动:一个陕北人的年味记忆
一、腊月里的年味筹备
每年腊月廿三刚过,我家窑洞的土灶台就飘出阵阵焦香味。记得去年这时候,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炕头,手把手教我叠枣山馍——要把发酵好的黄米面团捏成十二生肖的形状,用黑豆点眼睛,蒸熟后垒成宝塔状。
- 必备年货清单:
- 黄米、红枣(做油糕和枣山馍)
- 老粗布(给全家做新鞋垫)
- 柏树枝(除夕夜煨火用)
灶王爷的饯行宴
廿三傍晚,父亲总要把我从手机游戏里拽出来:"快把灶糖摆正些,灶君要上天述职了。"供桌上的糖瓜粘着去年留下的糖丝,在15瓦灯泡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地区 | 祭灶时间 | 特殊供品 |
榆林 | 廿三傍晚 | 荞麦面马 |
延安 | 廿四清晨 | 糜子糕 |
二、除夕夜的窑洞狂欢
去年贴春联时,父亲特意让我踩着板凳写"出门见喜"。红纸上的墨汁顺着土墙往下淌,在斑驳的墙皮上开出黑色的花。
年夜饭里的仪式感
母亲从地窖搬出腌了三月的酸菜,铁锅炖羊肉的蒸汽把窗花都熏软了。八仙桌上的八大碗摆得严严实实,最中间的鲤鱼永远不能翻面——这是爷爷留下的规矩。
- 守岁必备三件套:
- 核桃木炭火盆
- 手工剪纸扑克
- 南瓜子与野山楂
三、正月里的社火江湖
初六跟着秧歌队走村时,我的羊皮袄里塞着二婶塞的油馍。鼓点敲在冻硬的土地上,领头的伞头忽然扯开嗓子:"哎——山丹丹那个开花哟!"
社火类型 | 流行区域 | 特色道具 |
水船舞 | 绥德 | 绸布旱船 |
霸王鞭 | 米脂 | 铜铃串棍 |
转九曲的灯阵迷宫
正月十五在县城广场,368盏油灯摆成八卦阵。我举着自制的面灯往里闯,灯影里晃动着穿羊皮坎肩的后生和戴虎头帽的娃娃。
四、那些年我们守的禁忌
初五倒垃圾时,母亲总要念叨:"往东走三百步再撒。"去年我不信邪往西边扔,结果开春真摔了犁耙——这事儿被三叔笑到现在。
- 正月禁忌备忘录:
- 初七不动针线(防雀盲眼)
- 十五不借火种(保家宅旺)
- 整个正月不理发(舅舅还在呢)
窑洞檐下的冰溜子开始滴水时,二爷爷坐在石磨旁吧嗒着旱烟:"年过完了,该给老黄牛添把细料咯。"远处的山梁上,不知谁家的后生还在吼着信天游,声音被春风扯得细长。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