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区里,总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树荫下读党报。住在3号楼的王大姐说:"以前觉得报纸都是干部看的,现在跟着大伙儿一起读,发现里面讲的菜市场改造、老年人补贴都是咱身边事。"这种转变背后,藏着不少激发参与热情的门道。
一、活动设计要接住老百姓的"话茬儿"
在朝阳街道,读报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会提前收集居民关心的问题。上周讨论老旧小区改造时,李师傅拿着《人民日报》的报道对照着问:"人家北京胡同改造保留老门楼,咱们这的青砖墙能不能也保留?"这种针对性讨论让到会率从40%提升到78%。
1. 内容要"沾泥土带露珠"
- 选取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政策解读
- 搭配本地民生新闻做延伸讨论
- 每月设置"你点题我找文"专栏
传统读报活动 | 优化后模式 | 参与率变化 |
---|---|---|
单向宣讲 | 双向问答 | +65% |
固定内容 | 定制主题 | +82% |
二、让读报变成"大家来找茬"
河西社区搞的"新闻侦探"活动特别受欢迎。居民老张发现报道里提到的垃圾分类新规和本地执行标准有出入,社区书记当场联系环卫部门确认。这种"较真"不仅没冷场,反而激发了更多人参与。
三个实用妙招:- 设置"政策放大镜"环节,鼓励对照实际提建议
- 开展"新闻接龙",每人补充一个身边案例
- 每月评选"最接地气"解读员
2. 线上线下打配合战
光明新村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把读报活动变成闯关游戏。居民王阿姨说:"每天看完要答题攒积分,我现在比孙子玩手机游戏还上瘾。"数据显示,这种模式让中青年参与比例从12%提升到43%。
三、让参与感长出"小翅膀"
最近在抖音上爆火的我家党报金句挑战赛,让00后小刘用rap唱出了乡村振兴报道里的精彩段落。这种"自来水"传播,让原本严肃的内容变得活色生香。
值得注意的细节:- 在社区公告栏设置"金句留言墙"
- 定期汇编居民讨论成果成册
- 邀请参与者担任社区活动讲解员
参与形式 | 年龄覆盖率 | 持续参与度 |
---|---|---|
传统会议 | 55岁以上为主 | 38% |
创新模式 | 20-60岁全覆盖 | 71% |
四、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滨江街道把读报活动中收集的127条建议分类整理,其中19条直接转化为社区改造方案。看着自己讨论的充电桩选址方案落地,居民们都说:"这报纸没白读。"
春风化雨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老周深有体会:"关键要让群众觉得,他们说的话有人听、提的主意真管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就像滚雪球一样吸引着更多人加入。
窗外的玉兰树又抽新芽,社区活动室里的讨论声愈发响亮。或许下一次路过时,你会看到更多年轻人捧着报纸,为小区停车位规划争得面红耳赤——这不正是最有生命力的参与热情吗?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