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发活动有哪些常见的欺诈行为?这5种套路你可能天天见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2

最近老张在家族群转发了个“转发三次抽华为手机”的活动链接,结果填完个人信息后连个谢谢参与都没收到。这种移动端活动就像菜市场里的吆喝声,热闹背后藏着不少猫腻。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那些披着福利外衣的坑人把戏。

一、天上掉馅饼?虚假抽奖最坑人

商场扫码抽奖的立牌前总排着长队,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转盘指针永远停在中奖区隔壁。去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虚假抽奖类投诉占移动端欺诈总量的27%,稳坐头把交椅。

  • 经典套路:“百分百中奖”却要付邮费,收到的奖品价值不到运费零头
  • 新式变种:要求下载指定APP才能领奖,实为恶意软件植入
  • 真实案例:某奶茶店周年庆活动,2万人参与抽奖,实际奖品库存仅3份

识别要诀:

看到“无需消费即可参与”别急着心动,先查主办方资质。正规活动都会在详情页写明“活动已报备”字样和备案编号。

二、链接千万别乱点

家族群里突然冒出来的“孩子参赛求投票”链接,点开可能就中了圈套。这类钓鱼链接的伪装术越来越精:

类型 常见话术 危害程度
虚假投票 “帮忙投一票就能抽奖” ★☆☆☆☆
砍价陷阱 “还差0.01元就能提现” ★★★☆☆
密接查询 “点击查看防疫通知” ★★★★★

三、优惠券背后的猫腻

外卖平台满减券看着诱人,但有些根本用不了。上周同事小李抢到张“满30减25”的奶茶券,到店才发现要充值500元才能使用。

  • 隐藏条款:小字注明“仅限新用户”或“特定时段使用”
  • 倒卖风险:二手平台流通的优惠券可能是盗刷黑产
  • 组合套路:领券后强制开通自动续费服务

四、要你填信息的一律拉黑

街边扫码送纸巾的摊位,可能正在收集你的手机通讯录。去年曝光的某商场活动,要求参与者填写6项个人信息,三个月后参与者集体收到保健品推销电话。

信息收割三件套:

  1. 获取通讯录权限
  2. 要求绑定社交账号
  3. 诱导填写身份证号

五、刷出来的好评和销量

直播间里秒光的爆款,可能都是机器人刷的单。某美妆品牌去年被查出,其98%的互动评论来自虚拟账号,真实成交量不足展示量的2%。

最近在小区快递站常听见邻居抱怨:“明明显示已发货,半个月了物流都没更新。”这种虚假发货的把戏,往往配合着机器人客服的拖延话术。

移动发活动有哪些常见的欺诈行为

遇到要转发三个群才能继续的活动直接关掉页面,看到输入验证码的弹窗先看网址是不是官网。记住,真正的福利从来不需要你“先付出再获得”,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和钱包,才能在这场移动互联网的狂欢里全身而退。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