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后活动攻略:如何用「走心玩法」拴住客户的心
周末去商场买护肤品时,看见韩后的体验柜台排着长队。导购姑娘正在教顾客用手机参与「面膜成分盲猜」游戏,猜中三个就能把旅行套装带回家。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水果店的「猜重量免单」活动——都是用小互动拉近关系的好方法。
一、活动设计的「小心机」
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国产美妆品牌推出「晒空瓶换积分」活动,三个月内复购率提升27%。这说明现代消费者更愿意为「有温度」的互动买单。
1. 线上线下「埋钩子」
线上可以设置连续打卡机制:比如参与7天护肤打卡送小样,既培养用户习惯又增加打开率。线下专柜的「素人改造直播」更是把顾客变成临时模特,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比单纯打折更有效。
- 新品试用装搭配DIY调配教程
- 母亲节「帮妈妈化妆」摄影服务
- 儿童节限定版「亲子护肤课堂」
2. 奖励设置的「小心思」
普通优惠券 | 50元满减券 | 3.2% |
惊喜盒子 | 随机3件小样 | 11.7% |
特权体验 | 新品优先试用权 | 18.9% |
(来源:CBNData《2022美妆行业会员运营白皮书》)
二、数据驱动的「读心术」
小区超市王老板最近在收银台贴了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自己本月买了多少瓶酱油。这种消费可视化的设计,让很多阿姨主动分享到广场舞群。
1. 用户画像「三件套」
- 购买记录:发现某客户每逢节日必买抗衰套装
- 互动偏好:35%用户更喜欢视频教程而非图文
- 时间规律:周三晚上7点打开率比平时高40%
2. 活动优化的「AB面」
某次促销活动中,A组收到常规短信通知,B组收到带客户昵称和上次购买产品的定制消息。结果B组的点击率比A组高出2.3倍,就像早餐店老板记得你爱吃煎饼果子不要葱。
三、情感连接的「软刀子」
闺蜜最近迷上某品牌的「产品开发官」称号,其实不过是每月填份问卷。但这种身份认同让她心甘情愿发了三个月朋友圈。
1. 社群运营的「温度计」
- 早安打卡送防晒小样
- 深夜「护肤急诊室」答疑
- 同城顾客自发组织的「换样派对」
2. 故事营销的「催泪弹」
某品牌收集了100位顾客的护肤故事,做成可触摸的凹凸明信片。有位阿姨摸着女儿青春期战痘的故事卡说:「这比直接卖产品更戳心窝子」。
四、长期价值的「慢功夫」
像小区门口的菜鸟驿站,代收快递时总会顺手送你两颗薄荷糖。韩后与博物馆联名的「古方复原」系列,把每次购买变成文化体验,让客户感觉自己在参与了不起的事情。
常规满赠 | 会员日双倍积分 | 文化溯源活动 |
15%复购 | 22%复购 | 37%复购 |
(来源:艾瑞咨询《2023年美妆行业用户行为报告》)
超市老板娘最近在学做会员生日墙,把当月生日的顾客照片贴满收银台背后的墙面。这种笨拙的真诚,或许就是客户关系最原始的样貌。当某天收到顾客手作的护肤品成分手账,就知道这些温暖的小活动,早已织成看不见的情感网络。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