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医护活动里的那些暖心文化交流
走在长春的医院走廊里,你可能会被墙上挂着的水墨针灸穴位图吸引住目光。这不是普通的美术作品,而是中韩医护联合创作的文创周边,这样的文化碰撞在长春医疗圈早已司空见惯。
一、白大褂里的文化密码
在吉大一院的护士站,总能看到几个金发碧眼的医生捧着定制版中医典籍认真研读。这些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交换医生,每周三下午都会参加"望闻问切"汉语角,最近他们正跟着老药师学包酸梅汤的料包。
- 中日韩传统医学工作坊(2023年已举办6期)
- 俄语版《黄帝内经》读书会(每月第三个周五)
- 医护人员书法临帖比赛(参赛作品超300幅)
1.1 跨国医疗队的小饭桌
去年冬天,长春儿童医院的食堂突然多了个"国际风味窗口"。法国医生带来的红酒烩牛肉,韩国护士长手作的泡菜饺子,还有本地医生家属送来的酸菜白肉,让这个25㎡的小空间成了最受欢迎的文化沙龙。
活动类型 | 参与国家 | 特色内容 | 数据来源 |
中医体验日 | 中、日、韩、俄 | 药材香囊制作 | 《长春卫健年鉴2023》 |
护理技术展演 | 中、德、法 | 传统包扎术对比 | 市医学会座谈会记录 |
医学方言大赛 | 东北三省+内蒙古 | 问诊术语转化 | 吉大二院活动简报 |
二、候诊区变身文化馆
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廊,摆着十几把会讲故事的长椅。每把椅子上都印着不同国家的医患暖心故事,3号椅的德语版《小王子》节选,已经被摸得有些掉漆了。
2.1 手术室外的非遗展
你可能想不到,在长春某三甲医院的麻醉苏醒区,陈列着微型医卫主题剪纸。这些由陕北剪纸传承人指导医护人员完成的作品,把枯燥的术后观察变成了文化鉴赏时间。
- 满族医药图腾刺绣展(巡回6家医院)
- 抗疫主题皮影戏巡演(累计观众超万人次)
- 医疗器械模型陶艺课(烧制成品287件)
三、夜班医生的文艺时光
凌晨两点的值班室里,心内科李医生正在给德国民歌《Lorelei》填中文歌词。这首改编后的《夜巡者之歌》,后来成了中德医疗交流会的保留节目。
艺术形式 | 创作主题 | 参与科室 | 文献参考 |
医学漫画 | 医嘱执行流程 | 儿科全科 | 《当代医疗文创》 |
科普相声 | 合理用药 | 药剂科 | 市曲协座谈会 |
护理情景剧 | 老年照护 | 康复科 | 《健康传播研究》 |
3.1 病房里的世界音乐
肿瘤科的护士们有个秘密武器——装着各国童谣的音乐盒。当化疗患儿听到熟悉的乌克兰摇篮曲时,韩国实习生发现小患者的心率竟然渐渐平稳下来。
窗外的雪落在中日联谊医院的琉璃瓦上,急诊科王医生把日本同行送的折纸樱花别在胸牌旁。这些藏在听诊器与处方笺之间的文化印记,正悄悄改变着医患之间的对话方式。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