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传统: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风俗你知道几个?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2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里唯一成为法定节日的特殊存在,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几天做件特别的事——我二叔每年这时候总要念叨:"上周末超市的青团都卖断货了,得赶早去城南老字号排队。"

墓前春草绿 人间孝心长

清明节期间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活动

说到清明最要紧的事,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想到扫墓。老家村口的杂货铺王婶说:"三月头里就开始备货,光黄表纸就进了二十箱。"在浙江绍兴,人们会把整只鹅煮熟了带去,鹅颈要弯成拱桥形状;山西人则讲究带"子推燕"造型的面点,说是纪念介子推的。

  • 备供品:时令水果要单数,苹果橘子摆五样
  • 修坟茔:铲除杂草添新土,碑前压纸示有主
  • 烧纸钱:锡箔元宝叠整齐,火苗要顺时针转

南北扫墓差异实录

项目 南方习俗 北方习俗 文献出处
祭品 青团、艾饺、螺蛳 饽饽、面燕、饺子 《清嘉录》
时间 前三后四共七天 正日当天居多 《帝京岁时纪胜》

踏青路上多趣事

清明节期间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活动

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上坟,完事后他总要带我去田埂上找"茅针"——那种刚抽穗的茅草嫩芯,剥开来有棉花糖似的絮状物,清甜得很。现在城里的年轻人更爱去公园野餐,我同事小李上周就抱怨:"滨江公园的樱花树下,连块野餐垫都铺不开。"

古人踏青装备清单

  • 油纸伞:遮阳避雨两相宜
  • 食盒:分层装时令点心
  • 风筝线:牛皮纸糊的沙燕最结实

柳条青青春意闹

老话讲"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话我奶奶念叨了一辈子。她总把柳枝编成花环给我们戴,说能防蚊虫。有年我在杭州看到更讲究的——茶农把柳条插在茶篓上,说是能让新茶保持清香。

柳俗形式 流行地区 特殊寓意
檐前插柳 江浙沪 预报阴晴(柳条发蔫则雨)
儿童戴柳 华北平原 防疠疫

纸鸢乘风上九霄

潍坊风筝老师傅赵大爷常说:"清明前后的风最懂风筝,往上托着走。"他们那儿的龙头蜈蚣风筝能有两百米长,放飞时要二十几个小伙子拉着跑。我儿子去年在学校手工课做了只瓦片风筝,虽然飞不过树梢,但小脸上全是得意。

要说最特别的还数岭南地区,那边放风筝叫"放晦气",线断了也不去捡,任其飘走。这倒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放风筝的情节,真是古今一脉相承。

秋千架上的欢笑声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秋千晃不停。"在胶东农村,姑娘们荡秋千要系红头绳,说是能嫁个好人家。去年在贵州苗寨见过树秋千——直接把绳子拴在百年古树上,荡起来仿佛能摸到云彩。

寒食遗风今犹在

虽说现在不讲究冷食了,但青团这个"活化石"还在。苏州观前街的老字号每天四点就开始排队,上海人喜欢咸蛋黄肉松馅的,杭州人则认准细豆沙口味。有次在无锡吃到用浆麦草汁做的青团,那股特别的清香至今难忘。

暮春的风掠过麦田,纸灰化作白蝶翩翩,孩子们牵着风筝在油菜花田里奔跑。远处传来悠扬的柳笛声,不知是谁家老人又在教小孙子吹那首《清明谣》...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